肖亚庆部长《人民日报》撰文:奋力谱写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发布:2021-04-20 17:20:14 来源:智囊盒子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蓝图,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加快落地,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都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应看到,国际国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很多。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关系我国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统筹谋划,把准方向、找准定位,更好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战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规划纲要》明确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认真落实《规划纲要》部署,主动对表对标,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细化完善举措,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以更大力度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产业安全的必然要求。要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突出现有产业集群功能,挖掘产业存量的潜力,布局新兴产业链。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瓶颈,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持续增强高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实施工业低碳行动,严控重化工业新增产能规模,加快节能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